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共享充电宝真模式?还是投资圈笑话?
共享充电宝真模式?还是投资圈笑话?
 
  声称“2017年将一半以上精力都放在共享经济上”的猎鹰创投合伙人李圆峰,为抢项目也是很拼——上半年他考察某共享单车项目时,发现已被一家顶级VC捷足先登,“吃掉了全部投资份额”。面对如此彪悍对手,为不再错失机会,李圆峰后来与另一共享项目创始人聊了半小时就决定投资,并敲定估值,又过了半小时,创始人还在回家的路上就收到了钱。


  “一小时极速到账”,生动诠释了“共享”主题在2017年资本市场受到的VIP待遇。这在共享充电宝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李圆峰估算:共享充电宝市场容量只有共享单车的1/5,但从2017年3月31日充电宝密集露面,到5月中旬40天内,发生了11笔融资,38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12亿元,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所获融资额的5倍。

  不幸的是,猪碰上风口能飞上天,风过去后摔死的还是猪!这个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各种质疑声的风口项目,经历最初风光后,至今有8家企业走到了项目清算阶段,行业迅速洗牌……共享充电宝的春天,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结束。

  尽管被普遍看衰,却无法阻止后来者跟风的脚步。一片哀嚎中,近期再有头部玩家获数亿元大额融资的消息传出。只是,透过纷繁汹涌的投融资表象,这场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中,创投圈有没有对共享充电宝进行一个充分的价值判断?当VC不再烧钱,玩家们该何去何从?

  风口易逝,错投也要赌一把

   “这是一轮共享经济的资本狂欢,过快融资会带来很多问题。”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共享充电宝融资太容易,代表模式简单,有很高的复制性,同时他提出:“创业者需控制融资节奏。”尽管如此,朱啸虎还是在十天内就连续投下了共享充电宝公司小电的两轮融资。

  小电的主要对手是街电、来电(三家代表共享充电宝三种形态——桌面型、台式机和柜式机)。小电以4.5亿元领先,在A、B两轮融资中,不仅有腾讯、红杉中国巨头身影,元璟资本、高榕资本等也是其主要投资方。街电以3亿元规模紧咬不放,战略投资方为聚美优品。来电获得红点中国等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

  而最受早期投资人追捧的是小电,原因并非商业模式突出或创始团队优秀。曾参与来电项目的融资顾问李凯(化名)说:创投圈考量最多的是融资背景,小电天使投资人包括朱啸虎、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大咖”带动效应明显。

  像小电这类桌面型小场景充电设备,一台成本800元,可容纳6台,充电宝成本50-80元不等,投放地点为餐厅,因这项服务可作为餐厅增值服务之一,目前还没有对其收费。

  与小电切入小场景不同,来电切的是“大场景”——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近两米高的设备可容纳40台充电宝,一台设备成本在1万元左右,并要搭载一个操作性丰富的电子显示屏。在北京,这样一台设备,每月需向商场支付1000元租金。

  按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测算,一台共享充电宝每天出借1次,一次平均2小时,一台成本90元左右,可循环800次,45天就能回本,前提是不考虑柜台和场地费。但同时,公司更大成本来自人员、地推、维护等费用。“这只是创业者的理想值,把所有成本算上,短期内不可能盈利。”李凯驳斥。

  九合创投投资经理许秒成,也是很早关注共享充电宝项目的投资人之一。2016年圣诞节,他在朝阳大悦城来电充电宝设备旁蹲了半小时,看到五六个人真的从那台设备租了充电宝,意识到这将是个投资机会。随后他于2016年春节前迅速锁定来电,估值还没定下来时,就打了200万元预付款过去。

  许秒成着急的原因是,作为早期基金,九合创投已错过共享单车刚崛起的那波风潮。随后腾讯、阿里、IDG等一线投资方入局,迫使更大范围的投资机构不得不开始紧急作出决策。

  “我发现这轮积极投资来电的,全是错过投单车的。他们看到我们的数据,发现似乎比单车更好。”袁炳松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如是说。他分析:单个充电宝成本几十元,若一天被使用3-5次,每次收费一元,两月就可回本,远快于成本动辄数百上千元的摩拜单车。

  李凯走访投资人时,已感到很多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投资共享充电宝领域。“行业走红后,冒出来很多新项目,早期投几百万对于这些机构来说问题不大,相比考虑项目价值,他们更多在博未来退出机会。”他进一步说。于是,一个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开始了,VC们未必不知道,只不过坚信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鼓一敲,花传出去了,就算完成任务。

  一位投资人无奈表示:2017年4月后才开始投充电宝天使轮的,早已没有知名机构。时机早过了!现在投就等着被清盘吧!“但面对风口,投错不要紧,不能无所作为,否则不好向LP交待,‘to VC’项目送上来,双方一拍即合,而这类机构占80%。”

  投资共享雨伞这种项目的,就出于无好项目可投的无奈。上述投资人继续说,因暂时看不到更好方向,且头部创业团队有限,后来者根本投不进去,就只能发掘雨伞这种“奇怪又不靠谱”的项目,“纯粹参与下”,一般投几百万元,不抱多大希望。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