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科研人员与体制如何共享改革红利
科研人员与体制如何共享改革红利
 

如今科研人员下海已是平常事,但近期国内一个研究院的集体离职事件还是引发热议。

 

最近,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简称“合肥院”)超90人离职的风波成了媒体热点。7月17日,中科院党组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调查此事。据媒体报道,2018年“合肥院”下属的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人才队伍从50多人发展到了500多人,但在2019年只剩下200人,2020年多人辞职后仅剩下100人左右。

 

中科院系统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队,因此这起集体离职事件惊动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赴合肥调研。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

 

但科研体制机制问题才是整个问题的核心。这90余名科研人员选择集体辞职的潜在理由是,他们希望把目前的科研成果通过科创板进行上市,像他们的校友陈天石一样。辞职的90多人虽然在一般人眼中看来算是衣食无忧,但如果一直在此停留,加薪空间确实有限。

 

当前科技创业热潮兴起,不少高校研究人员被科技公司重金挖走,或选择出来创业。中科院内部也一直在推行改革,重点是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引入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等。在大国科技角力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力量并实现其自身价值?如果能把科研人员从“圈养”变成“放养”,放进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去冲浪,可能是一个好的渠道。

 

专业科研院所更多偏向基础科学研究,这种研究与技术商业化落地之间有不少距离。面对这个问题,国家可以鼓励在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优惠条件直接给到企业,企业再按市场机制组织科研力量。十几年来,科技部共批复了一百多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为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年薪就可达百万甚至千万数量级,可谓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赢”。

 

基础科学研究是技术产业化之基,没有技术市场化,一国之科研实力就无法发挥出来,研究人员的个人价值无从充分体现,也不可能有“寒武纪”那样的创业神话。曾经,科技人员停薪留职曾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效应,“星期天工程师”也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必须承认,柳传志、陈天石的成功毕竟是个案,并不是所有科研人员离开体制就能致富,需要艰苦奋斗加上机遇,更需要科研体制的持续变革。

 

总之,科研与体制应该建立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保障专业科研院所研究人才队伍的稳定、成长性,以及实现科技产业化、市场化和科研人员的个人价值,这两件事都不容小觑。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