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为何货币国际化总是“测不准”
为何货币国际化总是“测不准”
 

王亚宏

对经济学家来说,预测一种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是项高风险的工作,一不留神就有被现实打脸的风险。

大约10年前,美国杰弗里·弗兰克尔教授和陈庚辛教授曾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欧元作为国际货币,最早在2015年就会超过美元,成为各国央行最青睐的储备货币。

但是,这个在技术上无可挑剔的完美模型却经不住经济环境突变的打击。该研究成果发表后不久,欧元区就遭受了全球性金融风暴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如果不是欧洲央行在德拉吉的带领下喊出了“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的口号,这种超主权货币不但熬不到超越美元的时刻,甚至还可能在10多岁的时候夭折。

而且,即使欧元挺过了那一段“至暗时刻”,之前上升的趋势也变为裹足不前。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领域的显学,杰弗里·弗兰克尔和陈庚辛的预测失误更多被当作一种时运不济,并没有动摇人们对模型的信心。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阿文德·苏布拉马尼安以类似的模型得出的结论是,本世纪20年代初,人民币就能与美元展开竞争,甚至取代后者成为全球第一储备货币。

虽然2016年人民币“入篮“迈出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坚实一步,但是目前距离2020年已经只剩下不到两个月时间,人民币与美元之间还有相当距离,留给苏布拉马尼安实现预言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强势 从二战后到现在的70多年,尽管美元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等打击,但总体仍处于强势地位。

 

与苏布拉马尼安对人民币乐观情绪爆棚相映成趣的是,经济学家巴里·埃肯格林对美元的悲观看法。他一直强调要提防美元崩溃的风险,并在2008年的经济衰退后质疑美元是否能保住国际性功能。

但是,10年过去了,已经被提前印出了讣告的美元,看起来仍很健康。

而欧元、人民币和美元的走势,则让许多经济学家都看走了眼。

是什么在货币领域造就了这种“测不准”的情况呢?

国际货币的金字塔体系

 

国际货币为全球商贸和金融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润滑剂,不过“润滑剂”的质量有差异。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本杰明·科恩曾提出过一个“货币金字塔”的概念,他将全球目前流动的大约200种货币分为七类,即顶级货币、贵族货币、精英货币、平民货币、被渗透货币、准货币和伪货币,这七类货币组成了全球货币体系的的金字塔。

在金字塔结构中,越靠上的货币跨国使用时就越广泛和便捷。

占據金字塔顶尖的顶级货币是美元,贵族货币是欧元和日元,以及勉强算得上的英镑。精英货币则是瑞士法郎、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和人民币。

前三个层面的货币总数在8到10种间,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在所有层面或者至少某一层面发挥交易中介、投资手段或储值方式的职能。

往下是大部分平民货币,主要在国内使用,很少用于跨境交易,比如说韩元和瑞典克朗。

国际货币首先得是好的交易货币。

 

被渗透货币在国内也受到外币的侵蚀,在价值储藏方面的地位遭到动摇,拉美和东南亚的一些货币属于这一类。

准货币在交易和投资方面的功能也相对薄弱,全球不少脆弱经济体的货币都处于这个层面。

伪货币即“垃圾货币”,甚至得不到本国的信任,比如曾经动辄面值数亿的津巴布韦元。事实上,津巴布韦元一度停止在市面上流通,民众改用南非兰特、博茨瓦纳普拉、美元及欧元等货币来替代。

就像国与国之间存在竞争和相互依赖,货币间的竞争也无处不在。竞争的结果之一是各种货币在金字塔中所处的位置会发生改变。比如,19世纪,英镑曾经是全球顶级货币,但二战后被美元全面取代,成为贵族货币。目前由于脱欧的原因,甚至有向精英货币滑落的危险。而人民币则处在由精英货币向贵族货币攀升过程中。

国际清算银行9月公布的数据也支持了货币金字塔的结构。该报告显示,美元依然是全球占比最大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分别排在美元之后,它们是外汇市场上前三名活跃的货币。再往后是英镑,以及澳大利亚元和加拿大元两种大宗商品货币(指汇率波动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影响较大的货币品种)。离岸人民币的日交易量目前为2840亿美元(约合20126亿元人民币),占全球交易4.3%,仍然是位于瑞士法郎之后的第八大交易货币,与3年前的上次调查相比没有变化。

国际货币的吸引力体现在哪?

 

在一国范围内,法币的流动可以靠国家权力强制推行,但到了国境外,其地位就由“垄断”下降到了“竞争”档,因此必须表现出足够的吸引力来。

美元作为储值方式依然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在实用主义至上的国际货币市场中,资本随时会用脚投票,在各种货币之间转换。能否对资本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其驻足,这取决于货币的功能,功能也决定了一种货币在“金字塔”上的位置。

货币都有多种复合功能,但其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的吸引力,集中体现在交易媒介、投资手段和价值储备三个方面。

国际货币首先得是好的交易货币。贸易中的交易功能是国际货币的必选项,但入门易,专精难,最大的问题在于锚定。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一边在推动去黄金化,一边紧紧与石油绑在一起,稳定了使用的范围和格局。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是靠丰富的能源和矿产建立了明确的使用场景。

欧元和日元则有区域性的“势力范围”。

瑞士法郎则依靠中立地位和历史传统占据一席之地。

一种货币首先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然后逐渐拥有投资功能,并在进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储备货币的地位。如果一种货币获得了储备货币地位,那么肯定具有投资功能,但有投资功能的货币,并不一定已经获得了储备货币的地位。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一般都是自下而上的,先是随着民间跨境交易使用的增多,发现了货币的投资功能,进而逐渐被接纳为储备货币。

具备三种能力是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外部条件,但要想顺利跻身金字塔上层,还需具备“自身硬”的内在功能做匹配。

就交易功能来说,国际货币需要支撑起广泛的交易网络。货币发行方本身的经济规模越大,与国际贸易的融入程度越高,其被接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货币还要表现出稳定性,较低的通胀率会让境外持有者认为更可靠,对货币购买力放心。此外,货币在获取和汇兑方面的便利性也不可或缺,这涉及到货币的使用成本。在这方面,人民币由于不可完全兑换,因此使用受限。

美元地位依旧稳固

 

国与国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不同货币间也在你追我赶,这种动态的关系对经济学家的预测模型构成挑战。

每一种广被接受货币的发行方都是广被接受的国家,其国家信用担保在人们眼中顶得上真金白银,因此才能被广泛接受。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大的国家崛起需要时日,国际货币竞争也是长期的。

黄金和白银两种贵金属算得上支付领域的常青树,其余的人造货币,无论是中国的五铢钱还是雅典的德拉克马,佛罗伦萨的弗洛林还是墨西哥银比索,都曾在某个阶段承担起国际货币的重任。距离目前较近的是依托“日不落帝国”的英镑,以及花了近百年将其赶下货币王座的美元。

国际货币间的竞争往往要放在长达世纪的周期内来衡量才能看出胜负结果,相比之下经济学家们的短周期视野难以衡量全貌。而且,这种特质丝毫没有缓解货币间竞争的残酷性。

19世纪,先是英镑成为国际交易货币,接着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凸显英镑的投资价值,进而各国央行开始持有英镑。

虽然早在19世纪末,美国已经在大多数经济指标上超越英国,美元正式取代英镑则要等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二战结束。

美元得以战胜英镑是因为,二战后纽约凭借马歇尔计划在对外借款方面压倒了伦敦。

從二战后到现在的70多年,尽管美元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等打击,但总体仍处于强势地位。这主要反映在目前美国资本市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比如美债市场的吸纳能力——这使得美元作为储值方式依然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无论从安全性还是流动性看,依然没有其他任何货币能和美元媲美。

近年来,不少央行又在重新发现黄金的储备价值,但这种贵金属终究数量有限,也不可能起到取代美元的作用。

而且,从储备优势出发,美元又能进一步发散出贸易和投资方面的便利性,这同样是其他货币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的。

喊了许久的外汇储备多元化,实质上是除了美元之外的外汇储备多元化,美元的地位依旧稳固,变化的是贵族货币和精英货币之间的份额。

多看看欧元的经验和教训

 

之前的国际化货币,走的是从贸易到储备自下而上的国际化路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与之稍有不同,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从上至下的“可控的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在这一进程中被寄予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厚望。

通过央行间的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离岸人民币的池子被做大。如果一国货币被其他央行用作储值手段,也可积累贸易和投资这两方面的影响力,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可是,在有惯例的货币国际化方面,历史经验能提供的指导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大国都会尽力扩张其货币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但无论是英镑还是美元,还有日元和欧元,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广泛使用,与其说是政府推动的结果,不如说是政府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的偏好进行引导。

从乐观的角度看,前无古人并不意味着必定后无来者,“中国例外论”已经在经济中的很多领域实现。而且,积极的政府行为,可能并非达到成为顶级货币的充分条件,但通过公共政策对货币国际化进行支持,可能是更快完成这一进程的必要条件。

目前对中国有利的是,中国已经拥有广泛的贸易网络,在交易货币突破方面人民币用户有一定优势。现在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1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球总额的11.8%。如果人民币的跨境使用量能与贸易量水平保持一致的话,意味着将会提升到目前的近三倍。

不过,现在的人民币在贸易路径上走得较远,在金融路径上依然徘徊。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开展了更多外汇交易,中国大陆上升为全球第八大外汇处理中心,但人民币交易额的增速没有超过市场平均增速。

对人民币来说,与其盯着“美元霸权”,不如多看看欧元的经验和教训。现在对人民币的很多溢美之词也都曾被用在欧元身上,但欧元堪比美元造就“双头”格局的大话已经没人再提了。人民币固然没有欧元那样非主权货币的先天缺陷,但在流动性方面仍需补课。

有“欧元之父”称号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曾说过,伟大的国家拥有伟大的货币。欧元的遭遇从侧面证实了这个论断,毕竟作为联合体的欧元能做的并不比前辈德国马克多多少。而要从正面继续证实这个论断则要靠人民币的崛起来进行演算。

蒙代尔的判断是否准确,人民币能在货币金字塔中跃迁到哪一层,其验证周期无疑要比杰弗里·弗兰克尔,陈庚辛以及阿文德·苏布拉马尼安等经济学家的假设长一些。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