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金岩石: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发错了!
金岩石: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发错了!
 
在“抗击全球贫困”的获奖主题下,获奖人的研究忽视了全球扶贫、减贫最有成效的中国,却依然能获此殊荣,经济学诺奖评委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文:金岩石(独立经济学家、北京鑫星伊顿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责任编辑:李靖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选的主题很好——抗击贫困,颁奖结果却备受争议。

1


并无创新的统计学方法,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研究起源于财富,财富的反面就是贫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研究财富的性质和起源,在他看来,消除贫困的路径是财富增长,但如果财富增长不能为多数人分享,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社会,因为贫富分化将导致社会动荡。马克思的《资本论》最早区分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他看来,彻底消灭贫困的选择是社会变革。


今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学者,长期致力于扶贫事业的研究。诺贝尔官方文告写道:“获奖者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他们基于实验的新方法,改变了发展经济学。”


显然,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的不是贫困经济学,而是扶贫研究的新方法。


贫困与扶贫,是相关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属于经济学,后者却未必。读了获奖著作《贫穷的本质》,我觉得获奖者有故弄玄虚之嫌,把如何有效扶贫的研究冠名为经济学,“蹭”了一个经济学奖。如果是无意的,错在评委会。如果是故意的,错在获奖人。无论获奖人的身份如何高贵,我也不能接受一项研究扶贫方式及其统计方法的成果“改变了发展经济学”。


“基于实验的新方法”属于统计学的范畴,针对调查样本的统计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多,获奖者的方法“新”在哪里?不知道!从“抗击全球贫困”的获奖主题看,当然要研究全球贫困人群的分布与减少,但获奖人的研究忽视了全球扶贫、减贫最有成效的中国(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却能获此殊荣,经济学诺奖评委们,扶贫研究可以用小样本数据,但作为诺奖评委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


一次经济学研究价值很低的诺奖颁布


贫穷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宏观经济问题,经济学有各种理论或解读。但无论如何定义贫穷的本质,也不能把贫穷经济学理论,混同于扶贫效果的方法论研究。


获奖著作《贫穷的本质》基本没有研究贫穷本身,更没有回答贫穷的本质是什么。书中的实验数据很有价值,但绝大部分是微观实验数据,有助于人们在制定扶贫计划及其预算监督的实践中,以较低的扶贫预算收获较高的扶贫效益。微观实验数据的研究方法,绝不能直接用来证明贫穷的本质,否则会得出令人发笑的结论。


比如:获奖者研究穷人家庭的生育问题,用实验数据“证明”穷人爱生孩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种看似科学的统计结论似是而非,回避了家庭生育率背后的经济机制和制度选择。


我研究家庭经济学多年了,贫困和生育的关系至少有三个维度:1,从人均GDP的维度看,孩子越多,人均GDP越少;2,从人类生存方式的维度看,人往村里走,钱少孩子多;人往城里走,钱多孩子少;3,从成本收益分析的维度看,孩子的养育成本和家庭的幸福指数成反比。经济学有三大基本定律:资源的稀缺性;分配的必要性;制度的选择性。基于上述定律,母亲的生育能力是稀缺资源,孩子是家庭生产的稀缺“商品”,家庭的经济收入是有限资源,穷人进城也不会多生,“越穷越生”源于农村生活方式,而非经济规律。


再次恕我直言,我绝不是否定获奖者从事的实验研究,也不否认这些研究对全球抗击贫困的努力有所帮助,甚至对扶贫政策的实用价值很高。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奖项,它们的经济学研究价值很低!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