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得杂志网 > 公司资讯 > 杂志文章 > 好奇心的五大维度
好奇心的五大维度
 

心理学家收集了大量证明好奇心有诸多益处的研究资料。好奇心提高智力:某研究发现,好奇心强的3岁-11岁孩童在智力测验中成绩提升幅度更大,比缺乏好奇心的同伴高出12个点。好奇心增强毅力或韧性:研究表明,仅仅将某天描述成充满好奇心(而非无比快乐)的一天,都能多增加20%身体和精神的能量。好奇心还有助于我们提高参与度和绩效,实现更有意义的目标:在心理学入门课中表现出更强好奇心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享受课程,期末成绩会更高,之后还会报名更多心理学课程。

但我们认为,另一流派的好奇心研究也很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试图找到决定好奇程度的因素,并提出了相互矛盾的理论。我们现在决定不将好奇心视为一种特质,而是从中分化出五个不同维度。我们不会问“你的好奇心有多强”;相反,我们的问题是,“你的好奇心是怎样的”。

好奇心简史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丹尼尔·伯莱因(Daniel Berlyne)提出关于好奇心的完整模型并成为该领域的先驱之一。他指出,我们会在两种极不舒适的状态之间寻找平衡点:缺乏刺激(应对缺乏新鲜事物、复杂性、不确定性或冲突的任务、人和环境)和过度刺激。在寻找平衡时,我们或使用伯莱因所谓的“消遣性好奇心”(diversive curiosity,无聊的人寻找任何让自己兴奋的事情),或使用“认知性好奇心”(specific curiosity,过度兴奋的人试图了解原因,以便将兴奋度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基于伯莱因的洞见,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乔治·卢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于1994年提出了“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理论。他假设,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缺乏想学的知识,就会感到好奇,进而产生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刺激他们寻找缺失的信息。

但上述理论关注的是我们缓解紧张的内在欲望,并未解释好奇心的其他表达方式,比如游客在博物馆里闲逛、创业家仔细研究beta测试的反馈、读者全神贯注阅读书籍。对于这种情况,罗切斯特大学的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于20世纪70年代指出,好奇心还反映了我们。

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仅供阅读者参考,本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010-62920618,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让发行变的更简单让订阅变的更方便